其他
直播回放 | 病原检测新技术及应用实践学术研讨会(第1期)
病原检测新技术及应用实践学术研讨会(第1期)
五月初夏,草木生长。2022年5月6日晚,由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的“病原检测新技术与应用实践学术研讨会”第1期成功举办。本系列研讨会邀请多位传染病防控领域专家相约云端,以专题报告、经验介绍和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探讨病原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周海健研究员主持了首期研讨会,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柏生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毛乃颖研究员、汕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敬鸿副主任技师、中国科学院大学陈唯军教授、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遇晓杰主任参加了本次会议。
扫码收看首期研讨会精彩回放
专题报告
报告2:抗原检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应用
报告3:高通量测序在食源性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和爆发感染事件在古今中外造成了深远影响,在了解疾病的生物学机制之前,流行病学研究能够帮助制定成功的预防策略,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流行病学研究进入基因组大数据时代。汕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敬鸿副主任技师介绍了细菌性食物中毒和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特点和常见病原体,以及常规的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随后详细介绍了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的一般流程,通过两个腹泻爆发案例的发现与处置说明了宏基因组测序在腹泻爆发和爆发溯源控制中的重要作用。最后,陈老师回顾了当前国内外三个主流病原细菌基因组学监测网络,以及国家致病菌识别网汕头市网络实验室的运行情况。
专题讨论&提问环节
陈唯军教授:
毛乃颖研究员:
遇晓杰主任:
网友提问:除了新冠溯源,高通量测序能给地市级疾控日常工作带来哪些改变?
A李柏生所长:
其次,对于时间、空间跨度较大的感染性食物中毒事件,不同的收治单位如果采用传统方法是无法识别其关联性,而测序之后通过上传识别网络能够有效发现跨时间、地域的感染事件。最后,在院内感染事件的鉴别、溯源、处置中,测序技术能够有效区分不同时间、不同种类病原导致的院感事件。所以,将来高通量测序在地市一级的疾控单位是大有可为的,因为它可以颠覆性地处理过去很难解决的一些问题。
陈敬鸿副主任技师:
我们过去使用传统的增菌培养的方法很耗费时间,并且对于一些无法培养的病原体往往无能为力,需要求助上级疾控单位。目前汕头疾控已经搭建了包括高通量测序、自动化建库、病原检测系统在内的平台系统,提高病原的鉴定、溯源能力。